想了很久才決定用這個標題,這次的營隊相當充實,探討的內容涵蓋寫作、編輯、採訪、音樂、拍攝,等多領域,但是,其中共通的交集在乎感動。

 

感動,是一種力量。

 

薛良凱老師上課時,播放了一齣影片,影片的內容是一個耳聾的女孩苦練小提琴,最後在舞台上奏出動人的旋律,感動所有觀眾的過程。

片中,女孩被同學恥笑聾子學什麼音樂後,她以手語,向一個啟蒙她的老人問道:「為什麼我和其他人如此不同?」

老人說:「為什麼你一定要和別人相同呢?閉上眼睛,用心,去看、去領悟。」

這句話,影響女孩甚深,到了表演前仍緊緊記著,她大步邁向舞台,閉上眼,開始演奏。

畫面開始跳躍;記憶開始回溯……

同學一把推翻了她的琴譜……

「聾子學什麼琴啊!」……

淪落街頭伴隨老人,在街上拉琴……

一群黑衣人搶過她的琴,高舉過頭,用力砸在地上……

琴聲持續著,女孩的心碎了,隨著她唯一那把小提琴的碎裂。

當琴聲激盪到高潮時,畫面閃過一隻蝴蝶破繭而出,展翅飛翔。

蝴蝶,象徵著女孩,在琴聲中,她,不再有殘疾,完完整整的,朝天際飛去。

猛地一個音符,劃斷了樂聲,徒留下在場觀眾的一片癡迷、目瞪口呆。

掌聲洶湧,一個個的,觀眾站了起來。

這時的我,腦中突地閃過一段話,張曉風在《你還沒有愛過》一書中寫道:「音樂不在音域的上下,在於如何將潺潺的心之潮聲重現在別人生命的涓流裡。」又道:「一個歌者必然是一條溪,不斷地匯聚,不斷地流佈,常將滿腔激越的水聲匯向另一個生命的涓流。」

女孩演奏時,舞台消失了;提琴消失了;甚至連音樂也消失了,觀眾看到的,只剩下一幕幕影像自眼前閃過;感受到的,只有心裡陣陣刺痛、酸楚,和無盡的佩服。

「真正的弦音在指停時仍琤琮,真正的歌聲在板盡處仍繚繞,樂者留下的,是希聲的大音,沉寂的巨響。」──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

感動人的,早已不再是音樂的本身而是樂者想傳達的情感。

情感在另一個生命裡重現著、撼動著。

說的更真確一點,女孩的經歷觀眾並不知悉,卻從自己的人生歷練當中,找到了相似的感覺,因而心躍神馳。

「好比我聽到了一首樂曲,我可能內心激動,我可能熱淚盈眶,那樣的音樂好像觸動了我心裡最深沉的什麼部分,可是我說不出來,也描繪不清楚。」──蔣勳美的覺醒

 

這點,音樂做得到,文章不能。

知名音樂人,吳家恆老師上課時提到:「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是一體的,當前奏響起,我們就已經知道撰譜者想表達的了,這種感受是直接的,沒有阻礙的,文章卻不同,需要藉由文字的堆疊,情節的鋪陳,邏輯的條理,最後才能讓讀者感動。」

 

感動,是一種傳達資訊的媒介。

 

在作家冬陽老師的課堂上,我問了一個問題:「在您的演講中提到:一個作者的作品必須能夠感動讀者。』是的,感動是一個大家都喜歡的感覺,但我認為一個作家需要寫出能感動別人的作品,不只是迎合讀者的喜好,請問,這麼做還有什麼實質的目的?」

冬陽老師回答:「感動是一種很強烈的情感,能給讀者帶來動力,激勵他們改變自我。」

感動的重點絕非感動本身,而在於作者想表達的資訊。

簡單來說,感動只是資訊的一種包裝;一種傳達的媒介;一種吸引讀者的誘因;一種引發動力的催化劑。

 

而這點音樂做不到,音樂能引發感動,卻無法傳達訊息。

 

導演林靖傑授課時曾說:「拍攝者要貼近被攝者,但同時仍要保持客觀的距離。有些導演,為了賺取觀眾的眼淚,刻意的,用人工的方式,逼迫被攝者,做出最可憐、最能博取觀眾同情的行為,來獲得最佳的鏡頭,拍出最感人的畫面。」

 

這種感動是空泛的,虛假的,沒有實質的意義在。

不含資訊的感動,終將淪為一種娛樂,觀眾在電影院裡吃著爆米花、流著淚,看完後大肆宣傳,豎起大拇指說了聲好看、好有才華的導演,之後問旁邊的女友結束之後要不要吃牛排。

沒有省思,縱使感動,仍無法引發改變。

是的,這種影片最有票房;是的,這麼做能換來無數的美言。

但拿著鏡頭的人,執著筆的人,是被賦予權力的人,只有他們能夠傳達理念。

正如林靖傑導演所說:「拍攝者與被攝者是一種權力關係。」

又如影集蜘蛛人當中提到的:「權力越大,責任越大。」

握有能夠向大眾傳達事物的權力時,又怎能罔顧我們需付的社會責任,弱勢者一直存在著,而我們是一個發聲的窗口,如果,使用這個窗口只純粹用於獲得金錢和名聲,那是否太自私了呢?是否辜負了弱勢者託付給我們的期望?

 

感動,是為了引發觀眾省思。

 

薛老師的第二部影片,是描述景美女中拔河隊的紀錄片。

片中,一位景美拔河隊的成員說道,她們出國參加比賽,在冠亞賽時遇上了大陸隊,賽前一位學姊向學妹們說:「我們不是為了景美,我們是為了台灣!」霎時,大家全身的精力都湧了上來。

「是的,我們是為了台灣,為了台灣。」她說著,嘴角漾起微笑。

一雙傷痕累累的手;一群為了比賽強迫自己增肥的女孩;一張勤奮堅毅不斷自我苦練的面龐,再再的向我提問。

為了自己的夢想,我願意做這樣的犧牲嗎?為了同隊的夥伴,我願意不顧自己的身材外貌嗎?為了向世界展現台灣,我願意燃盡最後一絲生命之火,放手做出破釜沉舟的打算嗎?

我不知道,但是,眼前有一群人做到了,她們感動著我,也讓我不斷的反躬自省著。

 

感動,是一種讓我們開始追尋的動力源。

 

第三部影片,是一位父親與他腦性麻痺的兒子之間的故事。

兒子出生便患有腦麻,父親於是辭掉了工作,專心陪伴兒子,六歲時父親為兒子打造了一張特別的輪椅,從此開始推著兒子運動,參加了各式各樣的鐵人比賽、慢跑比賽。

片中,有一幕激盪著我,父親的年紀不小了,推著兒子參加慢跑比賽,喘著氣,步履稍慢了下來,這時,父親探過頭,看了一眼坐在輪椅上,被他推著走的兒子,兒子迎著風,臉上的表情無比歡欣、雀躍,父親一抹臉上的汗珠,接著,用更快的速度向前急奔,迎著兩旁觀眾的叫好聲,大步朝終點衝刺。

我們是否也有一個人,或一件事,在生命中佔據這麼重要的位置?這個人可以是你的父母、你的子女、你的情人、你的另一半、你的朋友,這件事可以是一樣嗜好、一項運動、一職工作、一個夢想。

是否有件重要的事物,在我們萎靡時;在我們軟弱時;在我們快要放棄時,只要我們想到他、看到他,就能重新湧現無盡的力量,就能幫助我們撐過最艱苦的困境?

我們於是開始追尋,踵接著我們的感動,尋覓這盞明燈。

「沒有任何人的觀賞,白楊依然是白楊,遺失讀者的作者不遺失自己的筆依然是作者。一世總要堅定地守著一個承諾,一生總要勇敢地唾棄一個江湖」──簡媜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

 

最後,感動使我們改變自己。

 

「我看到多人在還很年輕時就『老』了。『老』並不是生理機能的退化,而更是心理上的不長進,開始退縮在日復一日的單調重複中,不再對新事物有好奇,不再願意試探自己潛在的各種可能。

「他們還很年輕,但是他們在等著『退休』,接下來漫長的歲月,將是多麼倦怠而又無力改變的原地踏步啊!」──蔣勳《出走》

藉著感動這種無限的力量,我們都將重新給自己一個定位,我們改變自己,也改變我們周遭的人,重拾「年輕」。

 

100個能夠改變台灣的故事,必然,是一百個能夠感動人的故事,藉由感動的力量,傳達著一個個對人生有不一樣的認知的人,以及他們的理念,讓看到故事的人開始思考;開始追尋自己人生的目標,故事將改變人,使人跳脫出以往的框架,人生因而不同;人們因而不同;最後台灣將因而不同。

一起,讓我們加油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墨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