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,我悟得一個道理,辯論交鋒時,有意境之分。何為意境?我們做以下討論。


  我們先舉個例子,假設辯題為,我國應/不應實施原住民考試加分制度,正方立論如下:

  正:我方認為,原住民加分是合理的,因為,分數乃一評判考生能力的標準,而這種標準是相對的,請設想,一個住在台北市的學生甲,和一個住在山區的原住民乙,如果,他們兩個考了相同的分數,你會說他們有相同的實力嗎?不,在教育資源,教育設備,以及家庭收入不均等的情況下,這位原住民考生必然,有高於台北考生的能力,如果將兩人置於挼內的同所一留大學,想必,甲的發展會比乙更好。

  好了!正方的立論如上,那麼,身為反方的你該如何反駁?我舉幾個反駁的例子讓你做比較,比較意境的差異,我先不為意境下定義,先讓你自行體會。

第一種反駁方式:

反A:依照資料,原住民加分是加原有分數的30%,對方辯友,您方能舉出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在您方所舉的幾項教育品質中,真的有這麼大的差異的證據嗎?而既然人人的背景皆不同,又為何是加30%,而不是因人而異呢?這個數字從何而來?是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教育品質差了30%嗎?


第二種反駁方式:

反B:我國社會本就有相當大的貧富落差,沒錯,可能有很大一部份的原住民教育品質不佳,但在非原住民當中,也有很大一部分的貧戶,而且人數不比原住民少,假設您方的論點成立,在教育品質不齊一的情況下,弱勢者應受加分補助,那為什麼是以“種族”作為區分方式?難道原住民沒有有錢人嗎?難道非原住民沒有生活在山上,生活條件比一般原住民差的嗎?


好,先寫到這裡,正反論點都還有一些瑕疵,但我們先打住,來討論意境的問題。


A和反B都是針對正方——教育品質不齊一,這個論點提出質疑,這點是正方立論的核心,有打到重點,可是,問題是打的方式,這也是我們在討論的──意境。


窗方義竟有何不同?我們來分析一下:


A

1.      稻草人戰術:建立出30%的點,開始窮追猛打。

2.      要求舉證:真的有差異嗎?證據在哪?

B

1.      部分認同:承認確實有不齊一的現象。

2.      手段質疑:為什麼是用種族區分?


看得出兩者意境的差異嗎?


我們先進入定義吧!


意境的定義是什麼?

以下是我下的定義:

意境是一種論點的高度,而這種高度取決於論點對議題的推動性。


什麼意思?

我們回到例子,分析一下反A和反B意境:


A:反A找出了鄭方的破綻,稻草人立得很妙,而此方要求的舉證,也確實是正方論證不周延的所在。


B:反B承認了部分的正方論點,算是廣義的作了框定,而2的部分乍看下打的有點下位,可是別忘了辯題,打這點市直接命中,完全根屬於需求性直屬的解決力,如果這個手段不可行,那麼,整個正方立場將會完全無法運轉。


嗯!你認為誰的論點較有利於推動議題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墨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